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,为何变“冷清”了
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,为何变“冷清”了
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,为何变“冷清”了原标题:两年后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变“冷清”了(le)(干部状态新(xīn)观察·走进一线探作风)
洪 琥绘(《讽刺(fěngcì)与幽默》供图)
编者按: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,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(guānxì)、人心向背的晴雨表。当前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,各地进一步增强持续抓好作风建设的高度自觉,着力整治形式主义(xíngshìzhǔyì)突出问题(wèntí),树牢正确政绩观(zhèngjìguān),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(shíshì)。
本版今起推出“干部状态新观察·走进一线探作风”系列报道,关注各地切实纠“四风”、转(zhuǎn)作风、树新风,推动重心下移(xiàyí)、资源下沉,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、干事(gànshì)创业的实践探索。
近日,记者(jìzhě)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民大厅,只见各窗口前办事(bànshì)人员来来往往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却显得有些“冷清”。
“办得成的事情越来越多,到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来的市民(shìmín)自然越来越少(yuèláiyuèshǎo)了。”银川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,她因办理异地医保转移需多地联动而奔波数月,却遭遇“部门(bùmén)踢皮球(tīpíqiú)”。最终通过银川市民大厅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协调,3日内办结。
银川市自2023年设立“办不成事(shì)”反映窗口以来,已累计受理群众(qúnzhòng)诉求450多件。从最初的“兜底服务”到如今的“制度革新”,这一机制不仅打通了群众办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成为撬动(qiàodòng)政务服务系统性改革的支点(zhīdiǎn)。
“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的流程,仅用5天就完成了信息核验和资金(zījīn)划转”
从“幕后”到“台前”,这是姚磊(yáolěi)转移办公场所的第二年。
作为银川市民大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,原先他(tā)的办公室在D311室,如今搬到了直面市民的03号(hào)窗口,窗口上(shàng)写着:“办不成事”我来帮。
“材料缺失、跨部门协调难、政策执行僵化、系统故障、历史遗留问题,是工作中群众办事最常(cháng)遇到(yùdào)的五大堵点。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虽小,却可以(kěyǐ)整合协调各方资源,让群众办事不再东奔西走,只在一个窗口就(jiù)可以解决问题。”姚磊说。
家住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金凤区的市民李女士常年在西安工作,2024年调回(diàohuí)银川,在准备“异地(yìdì)贷款缴存使用证明”时屡屡碰壁——要么是原缴存单位盖章流程繁琐,要么是两地政策解读存在差异,她往返西安数次仍未办妥(bàntuǒ)。
“由于李女士购房早,一些合同类文件缺失,她多次往返两地(liǎngdì)验证、补充材料(cáiliào),消耗了大量精力。”姚磊说,后来李女士通过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反映,当天就接到银川市住房公积金(gōngjījīn)管理中心的回访电话,“人不用跑,一次拿清材料,直接由两地管理中心对接,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流程,仅用(jǐnyòng)5天就完成了信息核验和资金划转(huàzhuǎn)。”
“现在用APP或者微信小(xiǎo)程序,就能实现问题‘码上反馈’,办事(bànshì)越来越方便了。”李女士说。
“通过‘全链条闭环机制’限制转办次数,全程(quánchéng)跟踪督办,杜绝推诿扯皮(chěpí)”
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如何“办成事”?制度性赋权是(shì)窗口高效运转的关键(guānjiàn)。
长期以来,银川市民大厅(dàtīng)集中了全市九成以上的政务服务,共有22个整(gèzhěng)建制单位(dānwèi)、16个整建制科室、28个审批窗口、近1200个政务服务事项。
“为了统筹繁杂的事务(shìwù),早在成立之初,银川市政府便制度性(zhìdùxìng)赋权,由市审批服务(fúwù)管理局负责所有驻市民大厅单位的管理和协调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效能监管科科长段训山介绍,有了这样的专项职权,便能建立(jiànlì)起一套成熟的响应流程。
“群众线上线下提交诉求后,系统自动触发‘发现受理—精准推送—协同办理—跟踪(gēnzōng)督办’全链条(liàntiáo)闭环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政务服务科科长张曌展示了平台工作流程:超期未办结事项亮红灯预警,直接与13个(gè)办事大厅(dàtīng)的季度考核挂钩。“通过‘全链条闭环机制’限制(xiànzhì)转办次数,全程跟踪督办,杜绝推诿扯皮。”张曌说。
这样的响应流程(liúchéng),早已经历了数次迭代检验。
早在2021年5月,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民大厅便(biàn)先行先试(xiānshì),建立(jiànlì)了群众办事难的反映窗口。2023年,又设立了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。2024年1月,银川市创新开办“办不成事”掌上反映窗口。“掌上反映窗口可以上传图片等资料,更加方便群众办事。”张曌说。
如今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(chuāngkǒu)被群众(qúnzhòng)称为“兜底站”。走进银川市民大厅,网上(wǎngshàng)办事二维码、问题反映二维码随处可见。无论是材料缺失、政策冲突,还是系统故障、跨部门协调难题,只要群众“说不清”“办不成”的事项,均(jūn)可通过线上扫码或线下窗口反映。
“窗口变冷清是对服务质效的(de)另一种肯定,说明‘办不成事(shì)’的情况越来越少”
如何从“办成事”走向“办好事”?背后依靠的(de)是治理思路的升级。
“窗口运行初期,市民(shìmín)反映的社保(shèbǎo)、公积金、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中的‘疑难杂症’最为集中。”张曌介绍,“许多问题看似是个案,实则暴露了制度性堵点(dǔdiǎn)。”姚磊举例,过去不动产登记需税务、住建等多方联办(liánbàn)(liánbàn),需要群众“往返跑”,如今公积金系统升级(xìtǒngshēngjí)为“一窗通办”,办理时间缩短(suōduǎn)70%;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设立“联办窗口”,将税费缴纳与产权登记同步完成,责任部门直接对接,实现了“现场办结”。
“通过分析诉求数据,我们(wǒmen)提前(tíqián)修订了12项办事指南,让群众少跑腿、少踩坑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基层指导科科长倪晓江说,类似李女士办公积金的(de)案例,被录入窗口案例库,成为(chéngwéi)许多政策优化的依据。
“2024年掌上反映窗口(chuāngkǒu)设立以来,线上线下接到群众的诉求从平均(píngjūn)每月30件左右,下降到2025年平均每月8件以内,现在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都冷清(lěngqīng)了。”段训山说,“窗口变冷清是对服务质效的另一种(yīzhǒng)肯定,说明‘办不成事’的情况越来越少。”
“现在市民大厅日均办事人数从1.5万人降至8000人,多数业务已线上办结。”段训山说,但(dàn)窗口仍有存在的(de)必要性,“制度性堵点不会一夜消失,它(tā)是改革的风向标,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。”
持续聚焦政策更新滞后、数据孤岛等深层次(shēncéngcì)问题,银川市在不断探索——打通29项专网审批系统,破除数据壁垒;扫码“数字政务门牌(ménpái)”,办事(bànshì)材料、最近办理点一目了然,一年(yīnián)扫码量超10万次;夜市“地摊窗口(chuāngkǒu)”、商圈“上门办证”等创新服务,更让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。
整合资源、制度赋权、数据反哺,银川市将“办不成”的例外转化为“高效(gāoxiào)办”的常态。据了解,银川市计划(jìhuà)将“办不成事(shì)”反映窗口覆盖至乡镇、社区,推动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原标题:两年后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变“冷清”了(le)(干部状态新(xīn)观察·走进一线探作风)
洪 琥绘(《讽刺(fěngcì)与幽默》供图)
编者按: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,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(guānxì)、人心向背的晴雨表。当前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,各地进一步增强持续抓好作风建设的高度自觉,着力整治形式主义(xíngshìzhǔyì)突出问题(wèntí),树牢正确政绩观(zhèngjìguān),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(shíshì)。
本版今起推出“干部状态新观察·走进一线探作风”系列报道,关注各地切实纠“四风”、转(zhuǎn)作风、树新风,推动重心下移(xiàyí)、资源下沉,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、干事(gànshì)创业的实践探索。
近日,记者(jìzhě)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民大厅,只见各窗口前办事(bànshì)人员来来往往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却显得有些“冷清”。
“办得成的事情越来越多,到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来的市民(shìmín)自然越来越少(yuèláiyuèshǎo)了。”银川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,她因办理异地医保转移需多地联动而奔波数月,却遭遇“部门(bùmén)踢皮球(tīpíqiú)”。最终通过银川市民大厅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协调,3日内办结。
银川市自2023年设立“办不成事(shì)”反映窗口以来,已累计受理群众(qúnzhòng)诉求450多件。从最初的“兜底服务”到如今的“制度革新”,这一机制不仅打通了群众办事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成为撬动(qiàodòng)政务服务系统性改革的支点(zhīdiǎn)。
“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(gōngzuòrì)的流程,仅用5天就完成了信息核验和资金(zījīn)划转”
从“幕后”到“台前”,这是姚磊(yáolěi)转移办公场所的第二年。
作为银川市民大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,原先他(tā)的办公室在D311室,如今搬到了直面市民的03号(hào)窗口,窗口上(shàng)写着:“办不成事”我来帮。
“材料缺失、跨部门协调难、政策执行僵化、系统故障、历史遗留问题,是工作中群众办事最常(cháng)遇到(yùdào)的五大堵点。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虽小,却可以(kěyǐ)整合协调各方资源,让群众办事不再东奔西走,只在一个窗口就(jiù)可以解决问题。”姚磊说。
家住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金凤区的市民李女士常年在西安工作,2024年调回(diàohuí)银川,在准备“异地(yìdì)贷款缴存使用证明”时屡屡碰壁——要么是原缴存单位盖章流程繁琐,要么是两地政策解读存在差异,她往返西安数次仍未办妥(bàntuǒ)。
“由于李女士购房早,一些合同类文件缺失,她多次往返两地(liǎngdì)验证、补充材料(cáiliào),消耗了大量精力。”姚磊说,后来李女士通过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反映,当天就接到银川市住房公积金(gōngjījīn)管理中心的回访电话,“人不用跑,一次拿清材料,直接由两地管理中心对接,原本需要15个工作日的流程,仅用(jǐnyòng)5天就完成了信息核验和资金划转(huàzhuǎn)。”
“现在用APP或者微信小(xiǎo)程序,就能实现问题‘码上反馈’,办事(bànshì)越来越方便了。”李女士说。
“通过‘全链条闭环机制’限制转办次数,全程(quánchéng)跟踪督办,杜绝推诿扯皮(chěpí)”
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如何“办成事”?制度性赋权是(shì)窗口高效运转的关键(guānjiàn)。
长期以来,银川市民大厅(dàtīng)集中了全市九成以上的政务服务,共有22个整(gèzhěng)建制单位(dānwèi)、16个整建制科室、28个审批窗口、近1200个政务服务事项。
“为了统筹繁杂的事务(shìwù),早在成立之初,银川市政府便制度性(zhìdùxìng)赋权,由市审批服务(fúwù)管理局负责所有驻市民大厅单位的管理和协调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效能监管科科长段训山介绍,有了这样的专项职权,便能建立(jiànlì)起一套成熟的响应流程。
“群众线上线下提交诉求后,系统自动触发‘发现受理—精准推送—协同办理—跟踪(gēnzōng)督办’全链条(liàntiáo)闭环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政务服务科科长张曌展示了平台工作流程:超期未办结事项亮红灯预警,直接与13个(gè)办事大厅(dàtīng)的季度考核挂钩。“通过‘全链条闭环机制’限制(xiànzhì)转办次数,全程跟踪督办,杜绝推诿扯皮。”张曌说。
这样的响应流程(liúchéng),早已经历了数次迭代检验。
早在2021年5月,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民大厅便(biàn)先行先试(xiānshì),建立(jiànlì)了群众办事难的反映窗口。2023年,又设立了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。2024年1月,银川市创新开办“办不成事”掌上反映窗口。“掌上反映窗口可以上传图片等资料,更加方便群众办事。”张曌说。
如今,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(chuāngkǒu)被群众(qúnzhòng)称为“兜底站”。走进银川市民大厅,网上(wǎngshàng)办事二维码、问题反映二维码随处可见。无论是材料缺失、政策冲突,还是系统故障、跨部门协调难题,只要群众“说不清”“办不成”的事项,均(jūn)可通过线上扫码或线下窗口反映。
“窗口变冷清是对服务质效的(de)另一种肯定,说明‘办不成事(shì)’的情况越来越少”
如何从“办成事”走向“办好事”?背后依靠的(de)是治理思路的升级。
“窗口运行初期,市民(shìmín)反映的社保(shèbǎo)、公积金、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中的‘疑难杂症’最为集中。”张曌介绍,“许多问题看似是个案,实则暴露了制度性堵点(dǔdiǎn)。”姚磊举例,过去不动产登记需税务、住建等多方联办(liánbàn)(liánbàn),需要群众“往返跑”,如今公积金系统升级(xìtǒngshēngjí)为“一窗通办”,办理时间缩短(suōduǎn)70%;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设立“联办窗口”,将税费缴纳与产权登记同步完成,责任部门直接对接,实现了“现场办结”。
“通过分析诉求数据,我们(wǒmen)提前(tíqián)修订了12项办事指南,让群众少跑腿、少踩坑。”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基层指导科科长倪晓江说,类似李女士办公积金的(de)案例,被录入窗口案例库,成为(chéngwéi)许多政策优化的依据。
“2024年掌上反映窗口(chuāngkǒu)设立以来,线上线下接到群众的诉求从平均(píngjūn)每月30件左右,下降到2025年平均每月8件以内,现在‘办不成事’反映窗口都冷清(lěngqīng)了。”段训山说,“窗口变冷清是对服务质效的另一种(yīzhǒng)肯定,说明‘办不成事’的情况越来越少。”
“现在市民大厅日均办事人数从1.5万人降至8000人,多数业务已线上办结。”段训山说,但(dàn)窗口仍有存在的(de)必要性,“制度性堵点不会一夜消失,它(tā)是改革的风向标,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。”
持续聚焦政策更新滞后、数据孤岛等深层次(shēncéngcì)问题,银川市在不断探索——打通29项专网审批系统,破除数据壁垒;扫码“数字政务门牌(ménpái)”,办事(bànshì)材料、最近办理点一目了然,一年(yīnián)扫码量超10万次;夜市“地摊窗口(chuāngkǒu)”、商圈“上门办证”等创新服务,更让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。
整合资源、制度赋权、数据反哺,银川市将“办不成”的例外转化为“高效(gāoxiào)办”的常态。据了解,银川市计划(jìhuà)将“办不成事(shì)”反映窗口覆盖至乡镇、社区,推动解决更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