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四普”进行时|江西婺源:呵护“徽文化大观园”

体育正文 253 0

“四普”进行时|江西婺源:呵护“徽文化大观园”

“四普”进行时|江西婺源:呵护“徽文化大观园”

▲ 文物普查队员在懿行堂开展普查工作 张影 摄

▲ 婺源“四普”新发现谦和堂(táng) 张影 摄

粉墙黛瓦的(de)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婺源的青山绿水间,宛如(wǎnrú)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(简称“四普”)中(zhōng),这些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成为江西婺源的重点调查对象之一。

婺源于(yú)唐开元二十八年(nián)(公元740年)建县,原属古徽州“一府六县”之一(zhīyī),1949年从安徽省划归江西省上饶市管辖。婺源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全县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、中国传统(chuántǒng)村落30个,古建文物遍布全县。

近年来,婺源先后出台《婺源县(wùyuánxiàn)古村落、历史(lìshǐ)文化名村、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》《婺源县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方案》等文件(wénjiàn),成立婺源县古村落、历史文化名村、古建筑保护委员会(wěiyuánhuì),通过机制创新呵护“徽文化大观园”,大量古民居得以留存。

南宋瑞平年间,俞氏十六世祖(shìzǔ)世崇公迁于婺源(wùyuán)县思口镇西冲村。如今,有700多年历史的西冲村,完整保存着大量建于明清时期的徽派古建筑。其中,位于西冲村的懿行堂是婺源“四普”的新(xīn)发现。

懿行堂(táng)建于清道光年间,四进三层,比传统的(de)(de)三进住宅多出一进。大门仿牌楼式,水磨砖门面,门额四周有砖雕,内地铺青石板,浅天井。第四进的屋内砌筑(qìzhù)了精巧的鱼池。记者看到,文物普查队员对房屋开展细致的测量、拍照等工作。

古建在村落中分布密集,婺源在实践中探索出“四普”经验。普查队员穿行(chuānxíng)在青石板巷弄间,用无人机的(de)“科技(kējì)之眼”记录(jìlù)古民居、祠堂的房屋形状、位置信息,走访村庄(cūnzhuāng)中的老人,获取普查对象的年代、权属使用情况等信息,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文物普查,确保采集的信息详细、准确。

“当出现(chūxiàn)居民外出务工、联系困难等问题时,普查队伍会及时调整沟通(gōutōng)方案,将文物(wénwù)名单转交乡镇党委,由乡镇党委牵头、村组织配合,采用‘党建+’模式,安排(ānpái)党员进行逐户沟通,宣传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。”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徐瑜说。

厚塘(hòutáng)庄园是一处由徽派古建筑(gǔjiànzhù)宅院组成(zǔchéng)的民宿。厚塘庄园负责人李见华在这里长大。十几年前,他对老宅(lǎozhái)进行修缮,使其重新焕发生机。厚塘庄园中(zhōng),始建于(yú)清代的谦和堂与方堂书屋,具有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价值,此次被纳入“四普”新发现文物。李见华告诉记者:“如果认定为文物,老宅就会有了‘身份’认证。公众会认可老宅的价值,这对我们保护古建筑有很大帮助。”

在(zài)“四普”工作中,婺源不仅对徽派古民居进行了重新梳理,还重点发掘(fājué)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。

清华村彩虹桥下,水流潺潺,与彩虹桥同建于宋时的彩云堨,呈拱形,长140米,坝高3米,上下游落差1.8米,是婺源(wùyuán)石堨的代表(dàibiǎo)之一。婺源水系发达,石堨根据河流水系而布置。大部分石堨始建(shǐjiàn)年代久远,至今仍发挥着灌溉(guàngài)、供水、消防、生态涵养等功能。

2024年9月,婺源石堨被列入(lièrù)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詹建春介绍(jièshào),在“四普”工作中,婺源文物部门与水利部门积极对接,根据他们(tāmen)提供的古石堨名单进行(jìnxíng)排查登记。

婺源石堨不仅是古老的(de)水利工程,也是传统(chuántǒng)村落的建筑符号。每一座婺源石堨与传统村落、古建筑、历史名人等文化遗存紧密关联。“这些古石堨不仅反映(fǎnyìng)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水利工程技术,还为研究(yánjiū)古代村落的发展模式和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。”詹建春说。

据悉,婺源县还(hái)对传统村落内的古井、名人墓葬进行了(le)普查。通过上述这些(zhèxiē)古村落内文化遗存的全面普查登记,实现了文物保护从点到面的转变,也达到了“应普尽普”的要求。

2025年(nián)5月21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
《江西婺源:呵护“徽(huī)文化大观园”》

“四普”进行时|江西婺源:呵护“徽文化大观园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