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行进中国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体育正文 36 0

行进中国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行进中国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“看准了?锤头(chuítóu)落点得力道适中,追着银片颤悠的节奏……”每逢周末,王富邦都会在青海省西宁市非遗馆一边给游客介绍湟中银铜器制作(zhìzuò)及鎏金技艺,一边手把手教(jiào)小朋友体验制作工序。 湟中银铜器制作(zhìzuò)及鎏金技艺,距今已有300年历史(lìshǐ),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过去30年,王富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,不仅在非遗领域默默耕耘,还培养(péiyǎng)出十几名学徒(xuétú)。 如今,王富邦(wángfùbāng)有了更远大的目标:把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让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当下仍然可以熠熠生辉(yìyìshēnghuī)。 “从小在(zài)村子里看到手艺人敲敲打打,制作这些银铜器,自己就特别(tèbié)感兴趣。拜了师才(shīcái)知道,做这个行业,首先要脚踏实地,还有就是要不断地守正创新。”王富邦认为,老手艺没有让(ràng)年轻人了解并喜欢的话,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快就会被“淹没”。 2022年,恰逢西宁市非(fēi)物质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传承保护中心以及相关单位组成的团队正在筹备建设西宁非遗馆。 非遗馆该如何建设?团队(tuánduì)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 “与侧重‘物与历史’的(de)博物馆不同,非遗(yí)馆的核心在于‘人与生活’,我们应该让非遗看得见、摸得着。”西宁市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关戎表示。 区别于传统(chuántǒng)博物馆的(de)静态展示,西宁非遗馆创新打造了多个开放式体验场景,非遗不再是橱窗里(lǐ)的展品,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了生活场景中。 非遗传承保护关键在人,要想让观众可以走进展区的各个(gègè)场景,从(cóng)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,少不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参与。 因为想法(xiǎngfǎ)不谋而合,王富邦欣然接受了西宁非遗馆的邀请,来到这里(zhèlǐ)向游客展示起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这门老手艺。 2024年,西宁非遗馆开始试运营(shìyùnyíng)。 “我们针对儿童、青少年和中老年(zhōnglǎonián)等不同市民游客群体,设计了差异化的活动内容并(bìng)持续更新。”关戎表示。 “我这次体验了面塑技艺,了解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(de)(de)知识,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和妈妈一起来。”在西宁市非遗馆开展的“古艺新传”传统文化互动(hùdòng)体验活动中(zhōng),来自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的井家怡兴奋地说。 这次体验(tǐyàn)活动,西宁非遗馆组织了(le)湟源排灯、河湟剪纸、掐丝、面塑、湟中堆绣等10余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现场体验环节,14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(rén)现场教学,120名体验者参与其中,为亲子(qīnzǐ)研学、游客互动提供了机会。 线下体验让非遗融入日常(rìcháng),线上联动更是让文化传播打破了(le)时空壁垒。西宁非遗馆通过数字孪生、三维扫描等技术同步建设了3D数字展馆,将展馆搬到线上。游客(yóukè)通过手机、电脑等设备就(jiù)能远程游览非遗馆。 “我们希望每个来到非遗馆的人,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、有共鸣(gòngmíng)的内容。”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公共服务科负责人(fùzérén)赵珺说。 “这不是咱家以前用过的(de)铜火锅吗?” “小时候我在奶奶家就睡这种炕(kàng)……” 老(lǎo)物件(wùjiàn)、老手艺勾起的不仅是回忆,更让市民游客真切感受到,非遗并非遥不可及。如今,这些承载着历史的文化印记,正以新的活力(huólì),融入现代生活。(人民网(rénmínwǎng)“行进中国”青海调研采访团 孙海峰、白波、张力洋、王绍绍、马可欣)
行进中国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